秋雁女性网 > 文学 > 现代 > 正文
写信感言
2019-06-21 17:07:22 来源: 秋雁女性网
某日,与友人喝早茶。谈及昔日的同窗,感慨时光飞逝而友情不再。我说我有远在另一城市的一小学同学,至今仍来往密切。她满是羡慕,继而惊奇

  某日,与友人喝早茶。谈及昔日的同窗,感慨时光飞逝而友情不再。我说我有远在另一城市的一小学同学,至今仍来往密切。她满是羡慕,继而惊奇地问道:小学时还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方便,更没有网络,你们是怎么维持20多年的联系呢?我笑着说:你忘了那时不是还有一样曾经很流行的联系工具么?她恍然大悟,然后又是一副很羡慕的样子。

  后来与那小学同学说起这个笑话,大家自然是一番唏嘘,同学说她很怀念以前收信的日子,简单而充实、快乐而富足。然后说,以后我们恢复写信吧。我问是电子邮件吗?她说是以前那种信。

  很久都没用笔写过信了,连“信”这个字眼都有点陌生,包括电子信件,当然手机短“信”是常常发的。但是能带给别人开心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写信也是一种好习惯,于是重新交换了通信地址后,我便去采购信纸、信封和邮票。

 

 

  去到购买的地点,才发现没有我要找的东西。我这人有点怪,偏要找一些卡通的或唯美的,最好还有香味的信纸,希望能把这当成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我的好友。但一家家找过去,只有一家还有这种信纸卖,其它的都是卖普通的原稿纸。就那一家的信纸,也是落满尘埃的,看来是受尽了冷遇。还有信封,在角落里拿出来的时候,也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买了信纸信封后,下一步是买邮票。多日没光顾邮局了,去了之后才发现邮局分为电信和邮政储蓄两部门。邮票都到哪去了,难道就没人寄包裹吗?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邮政这一部门搬到一个偏僻的地段去了。或许我这人有点反常吧,大家一窝蜂去做的事情我不想做,等到无人问津了,我却对它感兴趣了,例如今天不遗余力地跑商店。

  这个社会的真是变化快,记得刚教书那会,有时去买文具,常见到有花花绿绿的信纸、信封。当班主任的时候,还专门派一个学生负责取信和发信,每次都取回厚厚的一叠,依稀还记得学生们收到各式各样的信件或贺卡时那惊喜的神情。这才几年的功夫,学生对写信就开始陌生了,他们渐渐普及了手机。有时上课听到有手机铃声在响,十有八九是学生的,个别学生甚至跑出去接电话,一副应酬繁忙的样子。他们还可以上网发电子邮件,每人也还有qq。在毕业班的留言册上,联系地址那里是没有“通信地址”这一项的,只有手机号码、电子邮箱、qq、MSN这几项。

  学生是写纸质信件的生力军,但现在还有哪个学生肯耐心坐下来写一封多于500字的信呢,更遑论整日为生活奔波的大人了。记得有一年的高考题,有一道题是要求写一封贺卡的,很多学生交了白卷,或者语法不通。人们渐渐习惯了短信文化、qq文化,主要表现为:短,碎,逻辑性不强,风格多样。这是一个什么都讲求快速与个性的时代,人们变得浮躁,缺乏耐性,却又想极力凸显自己,因而很少人理会所谓的语法与章法。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出了许多新词汇,写作能力却大幅度下降了。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人们对感情的表达也越来越省力,有什么话在手机里说两句就搞掂了。但我时常怀念以前桌面上静静躺着一些信时的满足。传统的信件犹如一位内敛而优雅的古典女子,她的万种风情潜藏在朴素的外衣里。现在却乏人欣赏这一种蕴籍的美,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半脱或全脱的豪放女郎,带来直接的感官冲击。

  传统的信件曾经担负起互通有无与联络感情的重任,但是在网络和手机的狂轰滥炸下,正悄悄退出曾经风云一时的历史舞台。它会彻底消失吗?

  文章来源:秋雁文学社区 文/芳草萋萋

辽ICP备19018940号-3 qiu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