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世界,金庸是天才,古龙是鬼才,黄易是奇才,各有所妙,各有所长,却也各有不足之处。其余的不足挂齿,就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还能够说说。
金庸的著作为什么吸引人?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呗!金庸传达的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其次为佛学,配以历史或传说,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而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所以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迷不是没有道理。
古龙小说很有悬疑,不看到底很难猜到结局,而结局往往出人意料,符合人的好奇心理,要我说是很具商业性。古龙喜欢用简洁的话语,喜欢把道理直接写出来,这和金庸不一样,金庸的小说写的是历史也是人生,道理嘛要自己去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同一首曲子给不同经历的人听,不同年龄的人听的感受都不会一样,这也是金庸小说可以看上多次都不腻原因。这一点古龙就差一些,悬疑解开了就没什么好奇的了。古龙是只忠于自己的人,他没什么主流思想,喜欢喝酒,喜欢美女,主人公大多是自己的化身,是他自己理想或希望的人生。所以也能够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为人不为己,人诛地灭嘛!
黄易与金庸不一样,他不尊于儒学,甚至于对儒学反感。他的主流思想是老庄,加上一些现代思潮,他的武侠世界里的思想就与金庸不大一样,但也有相通之理,因为儒学到了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理论已相互融合,儒学已不是传统儒学,成为宋明理学。而道教在唐末宋初就形成了新的道教,就是《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全真教,这时的道教已将儒学和佛学融合在自己的理论中。看黄易的作品不要对其中的男欢女爱大惊小怪,那是黄易追求反璞归真的思想,这深含原始道教的道理。
儒学是内圣外王,积极追求入世,而道教超脱于俗世,反璞归真,不理世人眼光,希望天下大同,对上古时期的纯朴民风甚为推崇。道讲究天人合一,阴阳相合,在道教里也有男女双修的采阴补阳,采阳补阴之说。追根到底,饮食男女,食色性也,饮食和繁殖是生存的必然性也是必需性。一个维持自身的生命,一个是让生命生生不息。食和性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最底层的欲望,很多的战争也是为了这种最底层的欲望,世界上最有名的特洛依战争就是为了抢一个叫海伦的美女。
说穿了,世界上三大文明,以阿拉伯人为主的伊斯兰文明,以白种人为主的基督教文明和以亚洲人为主的佛教(也包括中国的儒学)文明的冲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饮食男女还是男女饮食之分,饮食和男女哪个最重要的分歧。
说到底,人类不过是动物的一种,说什么高等动物还是脱离不了动物的范畴。在动物界,雄性总是独占许多的雌性,为什么?为了保证自己的血脉在艰苦的环境里流传下去,不至于湮灭,用人的话来说就是不想断子绝孙。如果别的雄性要繁殖怎么办?那就要战胜老统治者,并把其赶走。所以雄性动物好斗也好“色”。为什么雌性动物都爱强壮的胜利者呢?因为只有强壮者才能保护它们和孩子,也保证自己的下一代有强壮的基因,在艰苦的自然界生存下去(只需看狮子和猴类的世界就可知)。人类也是如此。
所以黄易在书中不忌讳性甚至于宣扬性不过是反映了他的反璞归真的思想。他对儒学的反感大概是觉得儒学很虚伪吧!许多卫大夫口中大谈道理,但他们哪个不是三妻四妾,拥有许多女人的?这一点金庸也想到了,《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就是金庸对那些满口仁义礼智信,假借儒学为圣人,实际上骨子里却是卑鄙小人的伪君子的最好讽刺。
其次黄易是个博爱之人,也是懂得爱的真义的。在《大剑师》中就有极好的比喻——爱
是要通过交流才会提升,只有通过交流,爱(包括友谊、亲情、爱情)才能越来越深。
作者写作,都是爱把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写进文字中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黄易和金庸都是不爱把真实含义直接写出来的人,他们是想追寻知音。而古龙是想寻求世人的理解,所以爱把想法直接写出来。
我最推崇金庸,其次是黄易,对古龙也较欣赏。虽然我最迷金庸,却也并不认为他就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完美的本身就是最大的缺点。有时候优点也可以是缺点,缺点也可以是优点。我之所以喜欢他们的作品(不是全部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里言之有物,有内容,不是纯粹的讲个故事。其他作者的作品我也没有全部看过,不好评论,但总的来说鱼目混珠的占多数。
我在网上常看到有金迷和古龙迷,还有黄易迷相互攻击彼此喜欢作者的缺点,甚觉无聊!这三位作者的作品是雅俗共赏,外行的看看热闹,内行的看门道。我看小说不只是看故事内容,还爱想作者想表达的深意。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作者也无需去攻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各人经历不同,想法不同,何必强求?一个作者有人喜欢,必有其特殊的地方。我常说存在就是道理,有人爱必有其理。
我想起一则小寓言:一个小庙里供着如来佛和孔子,一天来了个小和尚,看见如来佛坐在左边很生气,就把孔子像和如来佛像换个位置;和尚走后,又来了个书生,看到孔子像被放在左边也很生气,就又把两个像换个位置。第二天小和尚又来了,见像的位置又换回来了,就又去把像换个位。和尚走后书生又来了,再把像换回来,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两个像都被磨坏了。孔子对如来佛说,我们本来在这里好好的,你我这两个徒子徒孙将我们折腾得够呛。如来佛也叹气说,真不知他们想争些什么?
也许金庸、古龙和黄易三人彼此欣赏,英雄惜英雄也不一定,我们这些追随者何必争个你死我活呢?李白和杜甫的诗哪个更好,已从唐朝争到现在,有什么定论呢?不过是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而以。别忘记了,李白和杜甫生前是好友,李白死后杜甫还写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诗句悼念李白呢!金古黄三人也是如此,争来争去,也不会改变他们各有书迷的事实。
应该说,文中的观点没有什么创新,大多是陈词滥调,我只是在表达我的一点浅见。
文章来源:秋雁文学社区 文/霜之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