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拍摄的电影《二泉映月》,塑造了一个洁身自爱,不畏强权,琴艺绝伦的瞎子阿炳的艺术形象。但很是有一些偏执于所谓真相的人。在时隔几十年后,突兀地走访了阿炳的故乡。在一番打探与揣测之后,就还原了一个所谓真实的瞎子阿炳。这个阿炳狂妄、浪荡,他的不幸似乎是咎由自取,他的才艺似乎也名不符实。这常常使我生出一种出离的愤怒。艺术的形象塑造,或者会有一些美化,一点拔高。只是,倘若不是有着他那样绝伦的技艺与才华;倘不是有着他那样深沉而强烈的情怀;倘不是有他那种历尽痛苦的生活磨砺与感悟,谁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我很欣慰于看到黎松寿先生关于阿炳的传述,就在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后的不久,无锡的牙医协会成立,进行了一场文艺汇演。其时已经有谢世光景的阿炳应邀来到演出现场,先生极其担心他的病体,奉劝他不必上台。阿炳却执意地说:“我为无锡的乡亲拉琴,累死也心甘。”那一天,台下是黑压压的听众,甚至窗上也挤满了人。阿炳第一次对着话筒倾情演奏了他的心曲。之后就是台下如雷一般的,经久不绝的喝彩与掌声。
我因此觉得,阿炳的性格应该是有孤标傲世的成份,但是那只相对于人世的不公。面对着人世的黑暗,他的确极其不愿低下他高贵的头颅。反之,他对于国家与民族,与他一样受苦受难的普通的大众,却有着强烈的感情认同,故此他不乏亲和,愿为乡亲死而后已,亦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尽管他的人生惨淡不幸,尽管他的生活穷困潦倒。哪怕是别有用心的势利眼必以为人穷志短。但是有心的人,从他的琴声里应该能读懂他的心灵。没有一颗笑傲于浊世的心,没有一种博大的爱国爱民情怀,就不会有说唱时事的阿炳,也不会有《二泉映月》这样空前绝后的作品。
文章来源:秋雁文学社区 文/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