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看防晒指数:UPF50 + 才是真硬核
防晒衣的核心指标是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国家标准规定,只有 UPF>40 且 UVA 透过率<5% 的衣服,才能叫 “防紫外线产品”。市面上常见的 UPF50+,意味着能挡住 98% 以上的紫外线,比 SPF50 的防晒霜还靠谱。
避坑指南:
别信 “遮阳”“冰丝” 这类模糊宣传,必须看吊牌上有没有GB/T 18830-2009标准号和明确的 UPF 值(如 UPF50+)。
深色防晒衣效果更好!实验证明,红色>黑色>紫色>浅色,浅色衣服防晒力可能只有深色的一半。
二、材质选对,防晒又透气
防晒衣的材质直接影响防晒效果和舒适度,常见的有三种:
聚酯纤维(涤纶):防晒王者,能吸收紫外线,UPF 值轻松做到 50+。缺点是透气性一般,适合户外暴晒时穿。
锦纶(尼龙):透气性强,穿起来更凉快,还能做凉感处理。但防晒效果略逊于聚酯纤维,适合日常通勤。
棉质:舒适亲肤,但防晒效果差,普通棉衬衫的 UPF 值只有 5-15,长时间暴晒容易晒黑。
聪明选择:
户外选聚酯纤维,日常选锦纶,纯棉只适合短时间遮阳。
看面料密度:用手撑开布料,透光少的防晒好;对着面料吹气,另一侧能明显感觉到风的透气性佳。
三、款式设计:遮住全身才是硬道理
防晒衣的设计直接影响防护效果,这几个细节要重点看:
覆盖面积:
带帽兜的能保护后颈,帽檐越深越好。
袖口有拇指洞的,可以护住手背,避免 “半截袖” 晒痕。
长款防晒衣能遮住大腿,海边游玩必备。
透气设计:
腋下、后背有网眼的,能加速散热。
宽松版型比紧身款更凉快,还能增加空气层防晒。
场景推荐:
通勤选短款 + 透气孔,运动选带弹力的修身款,海边选长款 + 大帽檐。
四、价格与性价比:贵的不一定好
防晒衣价格从几十到上千不等,但消委会测评发现:价格和防晒效果不成正比。
百元左右:国产运动品牌(如迪卡侬、蕉下)性价比高,防晒性能达标,适合日常穿。
几百元:国际品牌(如哥伦比亚、北面)可能多了防水、速干等附加功能,适合专业户外。
几十元的低价款:慎买!可能没有 UPF 标识,洗几次就失效。
省钱秘诀:
反季购买更划算,比如秋冬买防晒衣能便宜一半。
优先选带有UPF50 + 标识和第三方检测报告的产品,避免交智商税。
五、保养得当,防晒力更持久
防晒衣的防晒效果会随着洗涤次数下降,尤其是涂层类防晒衣。
洗涤建议:
手洗用中性洗涤剂,水温不超过 30℃,别用洗衣机甩干。
晾干时避免暴晒,挂在通风处自然风干。
使用频率:
涂层防晒衣建议每周洗一次,非涂层的可以适当多洗。
出汗多的部位(如腋下)及时局部擦拭,减少整体清洗次数。
六、常见误区大揭秘
普通长袖≠防晒衣:普通棉质衬衫的防晒力弱,长时间暴晒会晒黑晒伤。
颜色越浅越凉快? 浅色确实不吸热,但防晒效果差,深色衣服虽然热一点,但防晒更靠谱。
防晒衣能代替防晒霜? 不能!防晒衣会有缝隙(如领口、袖口),搭配防晒霜更保险。
总结:5 步挑出完美防晒衣
看标识:必须有 UPF50 + 和 GB/T 18830-2009 标准。
选材质:户外聚酯纤维,日常锦纶,避开纯棉。
挑款式:覆盖面积大 + 透气设计。
试穿体验:轻若无物、不闷汗。
查价格:百元左右性价比最高,别贪便宜。
记住这 5 点,今夏防晒衣选购不踩坑!